
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哪吒也不過是在現實中沖突、在叛逆中柔軟、在妥協中成長的一個個普通人,原來我們曾是哪吒,或正在成為哪吒。
《無聲告白》里說,我們終此一生,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可惜我們的大多數,都沒那么勇敢,也不夠叛逆,最后都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,而不是自己想過的人生。甚至,也慢慢地,變成了我們當初最討厭的那種人。
做了加害者里的沉默分子,又或是遇到了曾經的自己,也忍不住說了句,怪物。
01
我不想“被標簽化”
偏見,足以毀掉一個人。
因為靈珠和魔丸轉世,兩個人似乎從一出生就被寫好了人生劇本。
哪吒在周圍人心里就是怪胎,做任何事之前都能感受到滿滿的惡意,哪吒內心渴望認同,渴望有人看見他在狂躁叛逆之下的孤獨與無助。
“他們說我是妖怪,那我就妖怪給他們看!”
有時候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。
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“標簽效應”,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些詞匯描述和分類(也就是貼上標簽)時,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為會受到影響,這些人會覺得“我就是這樣的”。
我看到紋著花臂的社會人給老人讓座,也聽說過文質彬彬的老實人拐賣兒童,作家王爾德說:“每個圣人都有不可告人過去,每個罪人都有潔白無瑕的未來”。
當天命不遂人愿,人命又不盡人意時,一個人該如何自處?如果再多給申公豹一些信任和理解,這部電影可能3分鐘就結束了。
02
父母的“愛”是對孩子最大的詛咒
中國家長有一個通病:
他們希望為孩子的前途考慮,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帶給孩子更實際的利益,覺得這就是最偉大的愛。
但這種愛依舊錯了,錯在忽視了孩子的主觀感受。
你可能會想:就算孩子現在不理解,以后也會明白良苦用心,敖丙卻一直活在“天降大任”的重壓之下。
就像那些成為父母生命延續的孩子,窮一生心力完成父母的理想與榮光。
直到與哪吒決斗之時,被一句振聾發聵的“你是誰,只有你自己知道”喚醒,才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心。 殷十娘忙于降妖除魔,為的是給兒子積功德,其實哪吒想要的,僅僅是媽媽陪他踢一次毽子。這像不像你終日奔波,只為了讓孩子今后不為吃喝發愁,孩子卻始終和你生疏不合?
李靖想要幫孩子走向正道,獲得百姓認可。可哪吒做不好,李靖就決定把他永遠鎖在家里,避免他“犯錯誤”。
這像不像你竭盡全力把孩子關在舒適圈里不讓離開半步,導致他進入社會后吃不得苦,受不了屈,喪失了處理關系的能力,稍微一點挫折就讓他覺得天塌了?
一個所謂的差生,當他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時,家長要做的不是制裁,而是陪伴。
在家庭里,家長比起做老師,更需要學會做盟友,不要拿當初父母對付自己那一套,來對付你的孩子。
03
我們和父母是“過命”的交情
那個從不言愛的父親,至始至終都在斡旋,斡旋在偏見、宿命與兒子之間。
在哪吒的生日宴上,李靖許下心愿:“希望我的兒子一生平安。”
誰能知道這一句尋常的喜慶話里,藏了父親多少難以言說的不舍與祝福。
這份深沉的父愛喚醒了那個假裝自己是個惡魔的孩子,他主動戴上乾坤圈,接受了對自我的約束。
影片結尾時,哪吒一句“我最大的遺憾,就是沒能和您一起踢毽子”,讓無數人淚目。
我們與父親之間,似乎遺憾總是比快樂更多。
作家劉娜說:“人間最幸運的事,就是在上蒼允許的時間里,在父母康健的歲月里,我們歷經逃離和回歸、爭吵與和解、眼淚和歡笑后,終于懂得并做到:哪怕,我們沒有活成父母的驕傲,依然配得上給他們一個擁抱。”
原來,我們很多人,就是那個魔童。經歷過肆意叛逆的少年,然后在接下來的人生里,學會了一邊哭泣一邊奔跑,一點點活成成年人的模樣。愿我們,出走半生,歸來仍有一腔赤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