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高考:一場關于自我的漫長叩問
編輯: 時間:2025-06-07
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又到一年高考時。這座橫亙在中國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大山,承載了太多焦慮、期待與迷思。考場內,千萬考生奮筆疾書;考場外,無數家長翹首以盼;社交媒體上,"高考"話題再度成為流量焦點。在這場全民關注的儀式中,我們很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:高考究竟在考什么?表面上,它是對十二年學習成果的檢驗;實質上,它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方式。當我們將高考異化為人生成敗的終極判官時,或許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真意義。
當代社會將高考建構為一種近乎神圣的"通過儀式",似乎只有順利跨越這道門檻,人生才值得一過。這種集體無意識催生了諸多怪現狀:家長們如臨大敵,將孩子的生活簡化為一套"備考程序";學生們在題海中沉浮,將青春壓縮成標準答案的復讀機;各類培訓機構推波助瀾,將教育異化為分數生產的流水線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曾指出,考試制度實質上是社會再生產的一種隱蔽機制。當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"高考決定命運"的敘事時,實際上是在認同一種粗暴的價值判斷——人的尊嚴與未來,可以被簡化為一個數字。
高考焦慮從來不只是考生的專利,它更是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心理投射。在咨詢室里,我見過太多被這種焦慮壓垮的案例:優等生因模擬考失利而自暴自棄,家長因孩子成績波動而夜不能寐,甚至整個家庭關系都隨著分數起伏而變得劍拔弩張。這些現象背后,暴露出我們對"成功"理解的極度貧乏。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·德韋克提出的"成長型思維"理論告訴我們,將能力視為固定特質的"僵固型思維"正是焦慮的溫床。當教育被簡化為一場零和博弈,當分數成為衡量人的唯一尺度,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學習的樂趣,更是面對挫折時的心理韌性。
解開高考心結的關鍵,在于重建多元的價值坐標系。挪威教育學家格特·比斯塔提出"教育的美麗風險"理念,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應該培養人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。歷史上,多少人在高考"失利"后開拓了精彩人生;現實中,每條道路都蘊含著獨特的成長可能。心理學研究發現,那些能夠在逆境中保持心理健康的個體,往往具備"自我分化"的能力——他們能夠將單次表現與整體價值區分開來,將社會評價與自我認知平衡看待。這意味著,我們需要教會年輕人的不是如何戰勝考試,而是如何在一個充滿評判的世界里,依然保有完整的自我。
高考結束鈴聲響起時,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。無論結果如何,那都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數據點。英國詩人艾略特在《四個四重奏》中寫道:"我們不可停止探索,而所有探索的終點,將是抵達我們出發的地方,并第一次認識這個地方。"或許,高考最大的心理學意義,不在于它把我們帶向何方,而在于它如何促使我們回到那個最原初的問題:我是誰?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?當年輕人能夠跳出"分數即我"的思維牢籠,他們獲得的將不僅是應對考試的從容,更是面對人生時的清醒與自由。
站在更廣闊的生命維度上看,高考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驛站。它重要,但絕非定義性的;它值得認真對待,但不值得押上全部自我。健康的高考心理,應該是一種辯證的態度:全力以赴,同時保持超然;重視結果,卻不被結果束縛。畢竟,人生的考卷從來不止一張,而真正的答案,往往在我們敢于超越標準化的思考中徐徐展開。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